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遂教授来校讲学



作者:明朝方 历史与文博学院     点击数:     更新时间:2018年06月25日 11:15 




620日下午,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昌遂教授来我校讲学。在文博楼北楼407学术报告厅,王昌遂作了题为“科技考古漫谈”的专题报告。历史与文博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。

报告中,王昌遂教授从科技考古的定义与研究方法谈起,以陶瓷考古为切入点,介绍了陶器起源、原始瓷产地、青瓷与白瓷的关系、明代官窑青花瓷。他认为,科技考古自兴起之时,就与考古学密切相关。考古学研究是一个多解方程,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,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。科技手段的应用,重新定义了陶器的概念。从原始瓷的成分和烧制温度的成功测定,证明原始瓷就是青瓷,中国青瓷烧制的最早年代为夏代。白瓷与青瓷是一脉相承的,通过对胎、釉、彩的化学组成检测,可成功将元、明、清三代的官窑青花瓷进行年代区别。

报告结束后,王昌遂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,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。参观了历史与文博学院考古学系瓷器标本室和考古实验室,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。

王昌燧,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,国际X-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、中国科技考古学会()常务理事兼秘书长。主要从事科技考古研究,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、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多项基金,在《考古学报》《中国科学》《科学通报》《核技术》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,著有《科技考古论丛》、《科技考古进展》专著。

(责任编辑  王晓伟)

 

 

上一条:殷都学者讲坛海报——2018年第17讲

下一条:殷都学者讲坛海报—2018年第16讲

关闭

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